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

訂閱電子通訊

豐盛人生‧新「喜」點

人物專訪

 

「人生四常法 活出常彩夕陽紅」
長者模特兒—陸婉兒女士

長者模特兒陸婉兒女士

每個人對退休生活或多或少都有些憧憬,但現實又是否能依照理想的退休計劃,順利逐步實行呢?今期的人物專訪主人翁是長者模特陸婉兒女士 (Yvonne)。她退休前是一間印刷廠的老闆,老闆通常都沒有硬性規定自己的退休年齡,而她自己也沒有計劃 何時退休,所她一直沒有想過退休問題。不過,在2003 年香港經歷沙士 (SARS) 一疫, Yvonne 所經營的印刷廠位於觀塘工業中心,位近當時疫症嚴重的九龍灣,雖然生意 未受影響,但她對生活的看法已不同,並且她預見印刷行業將面臨數碼化的挑戰。另一方面,Yvonne 眼見丈夫在過去一兩年間,很容易生病,身體越來越差。於是她決定在2004 年將生意出售,結束十五年的老闆生涯,回家照顧丈夫。

 

家人•朋友•愛相隨

一直視玩樂為人生第一要事的Yvonne,在退休後的兩年,與丈夫到處遊歷玩樂。可惜好景不常,在2006 年,她丈夫因白血球過多,實患上血癌。經過兩年內三次的 化療後,病情終於受到控制。「佢 ( 她丈夫) 好翻後嘅日子,係我哋生活得最開心嘅時間。」Yvonne 流出滿足和燦爛的笑容說。而她身邊的朋友建議她帶丈夫看中醫調理身體, 為此每天打電話給Yvonne 催促。到現在她仍很感激她口中一班「豬朋狗友」,那些 好朋友關心她和她的家人。雖然在球場上彼此互相殺戮毫不留情,但Yvonne 每次提起 他們都面露燦爛的笑。

 

2012 年,她無意中發現丈夫間中手震,想必是大問題的先兆,結果電子素描確診腦部 微血管閉塞,這是腦退化 ( 亦稱認知障礙症) 的期病變。「當時我好快就接受左,因為都知道喊對件事無幫助。」Yvonne 笑說。Yvonne 憑著積極樂觀和勇於面對困難的態度, 一直心照顧她的丈夫至今。

 

 

「活在當下 實踐六喜人生」
天然美容養生專家—李韡玲女士

 天然美容養生專家李韡玲女士

當人生走到生命的中段,您對生命有什麼體會呢?今期人物專訪請來天然美容養生專家李韡玲女士 (Ling Ling 姐),分享她對生命的看法,如何保持年青的心境,活出健康美麗人生。

 

多變人生 時刻準備 自強上進

Ling Ling 姐在八十年代中擔任女性時尚雜誌Cosmopolitan 香港版總編輯。她入職時是小太陽文娛中心出版部的主編,負責加菲貓及史諾比漫畫等編譯工作。「當時被調職,我係有啲驚訝,點解會搵我呢?」Ling Ling 姐回憶著。經過多番掙扎,她還是接受了這份新工作。不過新上任的她,曾經被受其他編輯的質疑。她形容當時是她的艱難時期,幸好她遇強愈強的性格,令她很快能在第一次編寫日本特輯中,為雜誌帶來可觀的廣告收入。她回想這本女性時尚雜誌是教女性怎樣美容化妝、自強上進、享受時尚生活,這影響她之後踏上天然時尚人生之路。

 

在1990 年,她獲獎學金有機會到日本學習日文,「當時我一直拖住大半年,遲遲未決定係咪去日本,因為個仔仲細,但我先生同我講:『工就成世都有得做,但讀書就唔係成世都有,最重要係心情』。」Ling Ling 姐聽後,決定出發到日本,並在日本著名時裝雜誌《流行通信》進修雜誌的編採工作。自此,她在日本建立了很多人際網絡及學習日本人的天然護膚養生文化,為她日後在香港推廣天然護膚養生奠下基礎。

 

到1998 年,TVB 成立普通話台《八頻道》,Ling Ling 姐成為該頻道「潮流追風」節目主持人兼資料搜集員。「當時我嘅普通話唔係好得,節目監製話我係流利而不準確,於是我就自己到北京上一個月堂,學好普通話。」她進取的性格,令她每次遇到挑戰都不畏懼,還努力想辦法克服。而拍攝節目期間,她不但接觸很多不同的潮流品牌,還讓她認識到不同的護膚產品。但同時因拍攝節目時間不定和每次工作她都需要化妝,令她皮膚變差和乾燥,甚至開始有皺紋。她因而回想到當時在日本時,看見很多日本女士在洗手後都會用到椿花油( 即茶花籽油),「其實日本人有很多天然護膚智慧,當時有個日本人教我用幼砂糖磨皮,加啲食油,總之係唔傷害皮膚嘅油,然後洗完臉後用嚟磨砂。」從此,她就開始認識天然護膚方法。

 

而將約滿TVB 時,正值是她兒子升中一,同時得到已故好友黃霑的提醒,她覺得那時要多放時間在家庭和婚姻生活。於是她便轉為專欄作者,一邊寫專欄,一邊照顧家庭。在寫專欄期間,讀者問及關於血管疾病問題,她便在專欄教讀者用蒜頭浸米醋。其後,收到很多讀者的提問,更要求她幫忙製作蒜頭浸米醋。「結果我收到五十張訂單,我即刻就周圍去搵蒜頭浸米醋。」Ling Ling 姐興奮地說。但製作過程中有很多工序,而且一個人在家製作五十樽是不太可行的事。於是,她便嘗試到處找餐廳幫忙製作及售賣。最後她找到一間社會企業幫忙,因而令她踏出創業的第一步,開展她的健康美麗人生。

 

人生苦短 活著無悔 無懼死亡

Ling Ling 姐一直堅持分享天然護膚和養生的方法,因為她覺得生命短暫,「希望我步入永恆前,我係無悔過去果幾廿年嘅。」對她來說,死亡是既神秘又突如其來的,因此她永遠都準備好自己。她覺得一個人的儀表很重要,只因她媽媽的身教一直影響著她,「我阿媽每日起身第一件事就係梳洗化妝,因為佢試過一次有人送嘢嚟,佢披頭散髮咁,令佢覺得好唔好意思。」Ling Ling 姐說。同時,她覺得人生是一條路,每個階段都有新挑戰。雖然她沒有刻意計劃自己將來的人生,但她每次遇到人生的抉擇時,她都認真看待。「而家諗到嘅,就要即刻做,唔好諗住將來要點點點,因為疾病隨時都會嚟。」她活在當下,實踐「六喜」*,隨時準備迎接新挑戰的態,令她活出健康豐盛人生。

*「六喜」:一喜退而不休、二喜兒女獨立、三喜無欲則剛、四喜問心無愧、五喜好友甚多、六喜心情不老。

 

 

「行善最樂 生命影響生命」
極地跑手—冼水福先生

極地跑手冼水福先生

生命充滿著無限的可能性,假若人生如玩電子遊戲般,可以死而復生,你會在復活的日子裡做些什麼呢?今期人物專訪邀請到極地跑手冼水福先生 ( 冼Sir),分享他如何面對死亡,從參加極地馬拉松中反思生命的意義,跑出豐盛人生。

 

面對疾病 重新發現自己

駐守水警南分區警員冼Sir 自2000 年確診乙型肝炎開始,當時他正值四十歲,知道自己的生命每日都在倒數,他只希望可以「過得一日得一日」。起初他不斷尋求不同醫治方法,「當時啲藥無依家咁進步,喺醫院試藥,試咗三次身體都抗藥性。」冼Sir 回想著。「其實患上肝炎嘅病人,醫生多數建議休息多啲同食藥,係有個同事同我講,『不如你試下去跑步啦!』之後諗,反正試下都無壞,既然人哋覺得對自己好嘅,又唔使成本嘅,食藥已經對我嘅肝炎無幫助,唯有靠自己,於是就試下開始跑步。」冼Sir 笑說。他沒想到一跑就跑到參加極地馬拉松,成為極地跑手。

 

其實冼Sir 在未開始接觸長跑時,他因左腳有傷患,甚少做運動。不過,當他開始跑步時,發覺自己越來越喜歡跑步。其後聽到朋友提過極地馬拉松這項賽事時,他也不以為意。兩年後,他有機會參與新肝炎藥物試驗計劃,在服用新藥後他的病情亦受到控制,令他漸漸康復。重拾生命的他,開始為自己每年訂立一個目標。於是,他用了四年時間完成五大洲舉行的馬拉松賽事,包括:韓國、荷蘭、美國、東非和澳洲。直到在2010 年,他決定參加極地馬拉松,挑戰自己和鍛鍊身體。

 

在2011 年,他開始第一個極地賽中國戈壁沙漠,之後成功挑戰智利阿他加馬沙漠 (Atacama)、埃及撒哈拉沙漠及至2014 年完成南極極地馬拉松賽事,成為4 Deserts Club 成員。在比賽過程中,他不但認識很多不同國籍的跑手,還啟發他發起2015 年尾徒步一千公里的籌款活動,為癌症康復病人研究計劃籌款。

 

生命影響生命 行善最樂

冼Sir 從香港、法國、納米比亞和斯里蘭卡徒步一千公里,「人真正需要嘅其實唔多,去一啲資源好缺乏嘅國家,更加覺得香港嘅資源好充足。果陣去到斯里蘭卡一啲村落,啲人好熱情好客,好願意分享自己嘅嘢,令我感受好深。」而且因為當時徒步可以帶的行李只是僅僅每日生活所需要的,令他更加覺得人對物質的需要更少。或許這就如冼Sir 所說:「人之所以快樂,不是擁有得多,而是計較得少。」

 

今年是冼Sir 退休後的第五年,他形容自己現在的生活是充實和多姿多彩。參加過無數馬拉松比賽的他,在比賽過程中見過無數跑手的跑姿,令他研習出不同人行路的姿勢。他現在一邊教人行路姿勢,一邊呼籲他的學生捐款,希望有更多人關注癌症病患者。「每次我去醫院,都睇到好多嘢,健康對人真係好重要。一個人如果百病纏身,周身病痛,樣樣事都要人照顧,連最基本嘅自尊都無,好難會生活得開心。」冼Sir 感慨地說。冼Sir 近年減少了跑步,轉而學習普拉提,努力鍛鍊核心肌肉,預防日後的痛症。他的夢想是六十五歲前可以與帆船愛好歷險者組隊,由香港駕駛帆船去北極河道。

 

 

「退而不休 不斷學習新事物」
歷史研究專家—周家建博士

歷史研究專家周家建博士

「一個銀仔有幾多面呢?有人話有兩面,有人話有三面,你覺得係有幾多面呢?」周家建博士說道。今期人物專訪邀請歷史研究專家及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哲學博士周家建博士,分享如何從探索歷史了解人生每個階段的轉變,並由一個硬幣出他的人生哲學。

 

時常保持好奇心 研究歷史不二法門

擁有豐富研究歷史經驗的周博士視研究歷史為「深淵」,他的歷史研究領域包括:香港淪陷史、加拿大華人史、香港足球運動發展史、香港歷史建築等。問到他是如何開始研究歷史,他形容當初入行是「誤打誤撞」。唸本科時,歷史是副修的學科。當他從加拿大西門菲莎大學 (Simon Fraser University) 畢業後回港,先回父親的公司工作。一次偶然的機會下,看到歷史博物館的招聘廣告,他便毅然去應徵並獲聘,從此便與歷史結下不解緣。

 

「好奇心誘使我不斷去追一啲嘢,思考歷史。」周博士一邊說著,一邊回憶著自己研究歷史的生涯。他經常向學生說:「知識唔係喺課室裡面,知識係喺課室外面,歷史研究都一樣。」不論我們走過一條街道或者到荒山野嶺,當中都會存在歷史痕跡,只是我們當時是否有留心觀察和深入探索。

 

他認為歷史是跨學科的,每件東西都會有它存在的歷史。他以安達臣山為例, 它由一座山發展成石礦場,到現在計劃興建成為公營屋邨,當中的演變便成為這座山的歷史。他認為研究歷史不只是單純翻查文獻資料,而是需要不斷去深入探索和思考,這過程驅使他不斷在這行業「遊走」,同時亦啟發他不斷有新方向去研究歷史。

 

從研究歷史到帶領導賞團 樂趣無窮

周博士除了研究歷史外,亦會帶領導賞團,向人闡述充滿歷史的景點。他分享當年第一次與社福機構合作,是向精神病患康復者講解香港歷史。在四堂的課堂中,安排了其中一堂帶他們參觀東涌炮台。當中有幾位參加者事先在圖書館翻閱有關東涌炮台的歷史資料,當日一邊跟著周博士導賞遊覽,一邊拿著書本問他相關的歷史事件。這件事令他很深刻,亦令他感受到教育的影響力。

 

另外,他亦曾帶領墳場導賞團,包括:西灣國殤紀念墳場、赤柱軍人墳場及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薄扶林道墳場。「帶墳場團,除咗基本介紹墓園歷史外, 我亦會加多啲思考空間俾啲參加者,例如:點解呢個人死咗之後會葬喺度呢?如果無發生戰爭,呢個人的一生又會點呢?」周博士說道。他希望參加者不但能認識歷史古蹟文化,亦能從歷史中學習,了解不同的生死觀,從而反思生命的價值。

 

退而不休 不斷學習新事物

至於仍在埋首研究歷史的周博士,如何理解退休生活呢?「人通常認為退休係咩都唔做,日日坐喺屋企。」以周博士觀察身邊的退休人士,認為大部份人都沒有真正退休,如他的導師經常笑說自己是「扮返工」來形容其退休生活。他覺得即使到退休年齡,也不要停止接觸社會。「唔好覺得自己上左年紀,讓自己停落嚟,停留喺自己嘅時間裡面,唔肯接受新嘅事物。」他經常鼓勵父母和身邊長輩多穿鮮艷的衣著,讓自己感覺年青和活力。而且他覺得退休人士即使沒有以前規律的工作生活,亦要善用時間,好好規劃退休生活,多學習不同的新事物, 發展自己的興趣,擴闊社交圈子。「工作唔一定係朝九晚五嘅辦公室工作,其實買餸煮飯都可以係工作嚟。」他視工作是一份承擔和一個使命,而它不受年紀和時間所影響,所以要與時並進,衝破自己的固有想法。

 

「如果話一個銀仔有三面,公、字同側面,側面充滿着坑紋,而呢啲坑紋係要經過磋磨先可以形成,背後有其因由。」周博士解釋說:「以前硬幣是用金鑄造, 而金幣的坑紋是防止人們非法磋磨出金沙,因為金沙係好值錢嘅,因此坑紋有其存在意義和價值。」而如果人生有公和字兩面就已經足夠,你又是否願意發掘和經歷第三面呢?